他的想法很快传到某些高管的耳边。有些高管提出异议,甚至反对:“干了十多年的猪皮,现要做牛皮,既无资金,也无技术。何况牛皮产品价格这么昂贵,卖不出去怎么办?”有人担心,“别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
何裕华的回答是:“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不变革,只能等死。”
1995年,塔山人自己制作、设计的牛皮凉席正式投产。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要做的是一款经得起任何挑剔的完美产品:
首先,塔山牛皮席全部选用重庆三峡库区,生长6年—8年以上的水牛的头层皮为原料,其毛孔粗大,纤维松散;其次,对于每一张牛皮凉席,都最少需20天以上、50多道工序的不断打磨才能完工。
研发期间,何裕华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一天只休息1个小时,从早上5点开始,一直搞到凌晨三四点,以至于有些工人,即使站着,只要眼睛一闭都能睡着。“从厂房到我家步行最多20分钟,但我都一个多月没时间回家。”他回忆道。
死磕产品换来的是,塔山牛皮凉席既具有透气、散热、吸汗、防潮的功能,确保用户360°健康睡眠,还有调养风湿病、空调病等功能,俨然成为“保健型凉席”。
渠道为王
由于消费者对牛皮凉席的认知度偏低,因而前期何裕华主要靠三种方式推广:上门推销、大型活动会议推介和进驻商场。
可是,渠道为王的年代,其它效果都微乎其微,只有赢得终端才是致命一招。如果没有终端,营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论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都无法实现再循环。
塔山牛皮凉席一上市, 就选择进入新世纪、重百,不出所料地成为最紧俏的商品之一。并以重庆为据点,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开拓市场,将触角伸向武汉、南京、杭州、上海,乃至全国。
他像一条搏命的鲶鱼,出现在每一个有盈利机会的城市里。
走南闯北跑市场,在他身上发生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他亲自扛着牛皮席上火车,相当不方便,列车员往往不允许他上火车。记得1996年,在去武汉的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看他扛着一个大麻布口袋,怀疑他是贼,死死盯着他,大声说:“查票!”他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经过好长时间的解释,方才让他上车。
每到一个城市,只要到了大商场都会拿牛皮席给人家看。去杭州推销的时候,有一回,跑完商场已是下午3点,但火辣辣的太阳还是当头照,他扛着牛皮席去杭州灵隐寺游玩,因为把他肩扛的牛皮席误认为是高香,引起游客的好奇,引起好多人围观。
顶着“高大上”厂长的头衔,何裕华的实际工作却和厂里的其他推销员没什么区别。企业百废待兴,他得靠自己的能力去推销,风里来雨里去,多年的时间里,他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