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市草莓节大会斩获金奖,周艳(右)与来访者合影留念
时间:2021-04-01 10:14 浏览次数:
“希望田野”里的“领头雁” ----记郯城县高峰头镇御园家庭农场创业者周艳
没有海阔天空的豪言壮语,没有小富即安的固步自封,周艳,一名扎根基层的农村妇女,把满腔热情奉献给了家乡这片深爱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农村希望的田野上默默打拼,无声地展示着新时期女性创业者的时代风采。
在郯城县高峰头镇,提起御园家庭农场创办者周艳,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有魅力、有担当,拿得起、放得下的“致富女强人”。这位在城里开发商铺生意风生水起的女能人,带着“为农村姐妹做点事”的想法,将多年的积累投入到农村的希望田野,心甘情愿地当上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用苦干,用汗水,用成就,先后赢得了临沂市劳动模范、“临沂市新沂蒙.新红嫂优秀新型女农民”、沂蒙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
一个初心一片天空
周艳创办的御园家庭农场位于郯城县高峰头镇江庄村,整个农场占地面积860多亩,第一期投资3000万元。农场集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采摘、农家乐为一体,是郯城县第一家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围绕“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农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但申报通过了农业部颁发的芦花鸡、鸡蛋有机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还为草莓、葡萄等农产品也一起拿到了农业部颁发绿色产品认证。
“我创办‘家庭农场’最初的想法就是带领农村姐妹们致富,养健康的鸡,种放心的粮食,吃安全的水果、蔬菜,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上干一番事业!”提起御园家庭农场的发展,周艳道出的自己的初衷。近年来,“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农药残留”等话题不时挑起舆论风头浪尖,长期在商业市场打拼的周艳敏锐地捕捉到,食品安全日益成为热点,生态农业将大有可为,于是她在心中萌发出了到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想法。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号召,周艳巧借东风到当地工商部门注册创办了郯城县第一个家庭农场——御园家庭农场,实现了从商业经营向农业产业发展转型。
不断学习不停探索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家人的关爱,我一个人肯定坚持不下来!”提起创业初期的辛苦与付出,周艳感慨万千。大棚需要建造,苗木需要栽植,鸡苗需要照顾、沟渠水电需要修建架设······。为了把每个地块规划好,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有时晚上要熬到十点多,因为刚开始缺少农业开发经验,一切都要自己先动手才行。御园农场地处涝洼地带,一到下雨天,她就好像是在沼泽地里行走,当时的心情无法表达。
也就是在农场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当地农广校给周艳的事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学校主动邀请她去青岛农业大学参加了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之后,又安排她去参加了青年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通过学习,周艳提高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也弄懂了传统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区别,进一步坚定了她“开发绿色品牌、打造田园消费”的理念。
创业之路写满激情,成功的旅途镌刻着艰辛。在省里参加了林下原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后,周艳回到农场就买了2万只芦花鸡小鸡仔,育雏工作不容丝毫马虎,每天晚上她都要时刻盯着温度湿度计,生怕出了差错。“那时候一晚上睡不了几个小时,真的就像带孩子一样!”有一次,她看到很多小鸡的眼睛肿了,很心慌,马上带上有病的小鸡到兽医站,技术人员看后说是鸡温,需要马上隔离消毒,20000只散养鸡,如何隔离?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她终于化险为夷,等来了芦花鸡产蛋的喜悦。20000只鸡,每天最少要产蛋8000多枚,最多时一天能捡12000枚蛋,林下收获的御园芦花鸡蛋一度热销,成为当地知名特产,周艳不失时机地注册了“张中原”商标,并一步到位拿到了农业部颁发的有机认证,逐步将产品卖到了网上。
一分收获一分耕耘
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周艳创办的御园家庭农场管理水平不断升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农场拥有日光温室大棚22座,仓储大棚2座,新开辟的全自动养猪基地已存栏生猪5000多头,配套机井5眼,安装变压器2组,引进国际先进的以色列水肥一体机,全自动温度控制设备,埋设供水、排水管道5公里,建立了产品可追溯体系,安装了园区无死角的网络监控系统覆盖整个园区,农场的生产,加工,销售全部有专人登记在册,真正实现一品一标产品可追溯。园内所产章姬草莓先后在中国.临沂草莓大会和中国临沂草莓文化旅游节荣获《金奖》,农场也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示范场和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临沂市第九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等称号。
发展中的御园家庭农场在周艳带领下不忘初心,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引领农村群众发展生产。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农场采用“草莓+旅游”、“草莓+扶贫”的发展模式,设置虚拟岗位180个,每年提供36万元扶贫资金,吸纳了周边村60余名贫困妇女姐妹到园内务工,如期带动全镇18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周艳充分发挥农场的基地示范作用,定期联系县农广校专家在农场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30余期,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00余人次,有效增强了当代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科学种田的技能。(杨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