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罗汉峪村编簸箕椽子的老人
时间:2016-10-17 10:31  浏览次数:

 山东新闻网讯:近日,笔者驱车前往莱芜市钢城区南城子坡社区,采访了租住在此的柳编技艺传承人——今年67岁的老人李兴来,听他讲述与柳编技艺的情缘,叹他编簸箕椽子时的娴熟手法,感受他的豁达人生。

  簸箕、椽子、笸箩,说起来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作为曾经重要的生活工具,是很多人家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但是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使用手编簸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然而在莱芜市钢城区,到现在还有不少村庄仍然保留着手编簸箕的传统手艺。

  莱芜市钢城区爱山街道九龙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柳编村”。在亓立庚兄弟二人的带动下,那时,人人都有一双巧手,能将一根根柳条编制成结实耐用的簸箕、椽子、笸箩。

  一编就是45年

  李兴来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柳编技艺。“那时候,传承柳编技艺有‘传男不传女’的家训。我的祖父、父亲都会编簸箕,家里女婿非要让我教他柳编手艺,但我不敢破祖训。这也是我举家迁徙莱芜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兴来向记者说这些的时候,我来莱芜钢城已经10多年了,每五天一轮的五个大集是必赶,淳朴厚重的钢城农民还一直沿用簸箕、椽子、笸箩的传统,我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一个簸箕椽子能用十几年,人们舍不得丢弃,就修修补补,一个大集修一天都修不完。说起修簸箕椽子、笸箩,李兴来如数家珍。22岁时,他开始独立做活儿。到如今,他已与柳编技艺结缘45年。

  “原先,李兴来的老家新泰青云家家户户都编簸箕,制作出来的簸箕、椽子、笸箩结实耐用,泗水、宁阳、肥城等地的人都慕名前来购买。”李兴来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脸上露出笑容,“那时候,每编一个簸箕、一个椽子、笸箩能给我记1个或1.5个工分。我起早贪黑,一天能编2个簸箕。在当时,那可不得了啊!”

  学会容易学精难

  “莱芜有很多编簸箕、椽子、笸箩的红柳绿柳,但两种柳条的柔韧度不同,红柳编的家具好看,但枝条脆,容易折断,为了让柳条柔软,头天傍晚需要把柳条浸泡在水中,行话称为‘泡条’。将浸泡后的柳条晾一晚后,第二天才能用于编制簸箕、椽子、笸箩。”说着,李兴来从三轮车上抱出一大捆一人多高的柳条向记者展示,“冬天天冷,簸箕、椽子、笸箩编起来不好成型,所以一到冬天,我就不编那么多了。”

  “编簸箕、椽子、笸箩这手艺,学会容易,学精难。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簸箕、椽子、笸箩,但编它所用的工具可不少,每个手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家什’!”李兴来老人说。记者发现,在老人拿出的工具中,锥子、镰刀、空心锥子大大小小有十来样。

  “编簸箕、椽子、笸箩前,首先要用一种特殊的工具作为辅具,依据所编物品大小严格裁剪柳条尺寸。这是编簸、椽子、笸箩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李兴来老人说。

  李兴来老人双手并用,一根根柳条在他的手中翻飞起舞。每插入一根柳条,他都使劲勒紧,使簸箕不留一点缝隙,椽子、笸箩装水都不带漏的。

  李兴来老人说,由于簸箕、椽子、笸箩有边沿,一面敞口,所以,敞口处要用韧性很强的薄柳木作“簸箕舌头、椽子把”;在木片里边钻一行小孔,用麻绳连在柳条上,以固定簸箕的形状。李兴来老人边做边讲解簸箕的制作工艺。记者惊叹于李兴来老人的娴熟手艺,更惊叹于制作工艺的复杂精致。

  希望技艺能够传承

  在李兴来老人的记忆里,家乡的柳编技艺曾红极一时。当时,簸箕、椽子、笸箩、大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尽管全村家家户户编簸箕、椽子、笸箩,但常常还是供不应求。“村里人编的簸箕、椽子、笸箩大多还被销往外地。”李兴来说。

  然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手工编制的簸箕、椽子、笸箩已经不再走俏,村里还一直编簸箕的也只剩下两位老人了。“昔日的柳编之村盛况已经不复存在,令人惋惜。”李兴来谈到这些时,流露出了忧虑和惋惜。李兴来说道:“编簸箕、椽子、笸箩的工艺较为复杂,不好掌握;编簸箕没有外出打工赚钱多;编椽子时需久坐,会让人腰疼腿疼、脊柱变形……这些都使柳编技艺无法得以传承。”

  柳编技艺在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李兴来只是单纯地想保留着自己的“独门绝技”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这手艺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得到传承。”他说,自己的儿子很愿意跟着他学习柳编技艺,这让他很欣慰。儿子们虽然在城里打工,但一有空,就是会跟自己学习编簸箕、椽子、笸箩,有时还突发奇想地还编一些人们生活装饰用品,技艺有了不小的长进。他坦言,虽然依靠这门手艺赚的钱还是跟外出打工有一定差距的,但他有信心把它做好。“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大的支持,方向有了,信心也有了。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编下去!”李兴来老人说。

  李兴来老人是否是最后一批柳编技艺传承人?究竟还有没有人能继续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是个未知数。文/图/朱玉富


分享到:
文章编辑: 朱玉富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