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李侃画语录连载:笔墨
时间:2021-01-20 14:35  浏览次数:
  《东岭雅集》李侃作
 
  一、笔墨之本体
 
  满纸乱七八糟、稀里糊塗、无干湿浓淡之分、无轻重缓急之别,那是涂鸦,焉称为笔墨。仅有笔线形质而无干湿浓淡之别谓之有笔无墨;虽有干湿浓淡之别却无笔线形质谓之为有墨无笔。用无笔墨形质、无生机气韵、无心迹之笔触堆垒素描者那是糟蹋笔墨;用无笔特技表现者更是玩杂耍,岂敢玷污笔墨二字。
 
  笔墨中有形质,有人文,有心迹。
 
  笔墨在画中是骨,是血,是肉,是灵魂。是技艺,更是精神。
 
  笔墨千古来为有道无法,有范无准,但凭感悟、创生。
  《太湖春光》李侃作
 
  二、笔墨之精神性
 
  南齐谢赫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其中第二法便为“骨法用笔”,其“气韵生动”也是靠笔墨实现。可见笔墨在中国绘画史中之地位,笔法、笔迹便成了评价画品之重要标准。
 
  唐张彦远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其将用笔之重要性也强调到不可复加之位置。故,笔墨不单是中国画之形式语言,而是本体。不单是技艺,更重要的是精神。
  《烟雨漓江》李侃作
 
  在中国画中,笔墨在造型之同时,更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情感精神。这便是传统画论中讲“内美”、讲“品格”之内涵及其标尺。
 
  盖闻,黄宾虹在前人之基础上将中国之笔墨总结为“五笔七墨”。“五笔”者,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者,即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用笔之法前人尚有“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等,皆旨在讲求含蓄内敛,刚柔相济,追求哲思意蕴。
 
  《夏雨过后》李侃作
 
  三、万象归一
 
  “万象归一”,意即万物一理,同归于道。在中国画中其意便是将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均可转化为具有精神主旨、生命意识和情感倾向的笔墨形态。这也便是吾对清石涛所谓“归于一法”之理解。
 
  诸如: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重若崩云、轻若蝉翼、以及清俊、伟岸、宽博、厚重、激越、平缓、空灵、飘逸,还有喜悦、愤怒、悲哀、凄愁等等,均能以笔墨造象得以精神表现。
 
  《石开天韵》李侃作
 
  也正因为笔墨能有如此无穷尽的表现性(或曰可塑性)才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显得神奇和伟大;才使得以笔墨为基本语素之中国画万丈光芒。
 
  对“万象归一”一词之理解程度,便直接可以确认书画家是否登堂入室。笔墨之表象能力和人文精神之承载量是鉴定书画家文化底蕴和技术历练成就之试金石。
 
  人类之发展过程是一条长长的线段。人生之经历,人体之心律,人类一切社会行为之过程均可看作是一条有着生发、演变、衰落而永不雷同之律动线段。
 
  在中国书画理论与实践上,笔墨表现潜能之挖掘仍是一个庞大的尚未完结的课题。
 
  我们将继续擎炬前行。
  本文作者:李侃
 
  附作者简介:
 
  李侃,经典主义山水画家,一九六零年生,陕西咸阳人,2005年始客居青州。髫龄起受家训始习书画,几十年上下求索,终成自家清和雅逸画风。先生以“敬天爱人,吾斯惟真”为艺帜。常以完美之全景式构成,融北骨南韵、写古意今情。所作古意山水高古典雅;现代山水壮美华瞻。近十几年来已有三千多幅佳作行世。
 
  李侃处人治学不媚俗、不跟风、不示张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半闭关之寂静中冷眼观物,潜心治学。文、史、哲、诗、书、画皆有所涉,著有《道德经新解》《李侃画语录》《李侃题画诗选》《常用汉字快写法》等,思想独立,见解卓异,是一位纯粹的文化人、学者型书画家。

分享到:
文章编辑: 山东新闻网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