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琦先生与著名书法家赵一先生的合影
刘俊琦先生气质非凡,举止儒雅,谈吐间蕴含着丰富的才学知识,即兴讲起寓言故事时浑身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迷人魅力。他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长丰镇王庄村。他的父亲是1937年参军的老革命,属吕正操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第三纵队,受伤后留在了家乡。他的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中国农村妇女。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相当困苦。艰辛的生活记忆让他小小年纪就遍尝心酸,体悟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和无奈。由于生活所迫15岁时就跟随18岁的哥哥带领14岁的弟弟去闯关东。
刘俊琦先生与结发妻子合影
离家时父亲说:“出门在外一定要学会吃亏”母亲说:“你自己要注意多喝开水”普普通通的两句话包含着父母对儿子的无限牵挂,老先生也终生都记在心里奉行至今。多年以后刘俊琦先生写下了《游子行》这首歌:离家乡,别童年,慈母送儿到村边,脚步揪着娘心走,默默无声泪涟涟······这是他离家闯关东时的真实写照。谈到在阜新街头被捡煤核的孩子们喊打“盲流”时,在清河水库生病时无人过问,在阜新煤矿抬煤思乡心切时刘俊琦先生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些痛苦的磨难没有击倒他,反而磨练了他的韧劲和意志,提升了他的抗压能力,使他更加同情贫穷的人,帮助弱小的人,这在他的寓言故事中皆有体现。
刘俊琦先生与著名书法家高文通先生的合影
1965年年初刘俊琦先生参军入伍,先当了5年炮兵后又调到坦克12师47团和兰州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团直至1985年底转业共21年的军旅生涯。这21年间他经过了两大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三大兵种(地炮,高炮,坦克)的锤炼和培养,从侦察兵,计算兵,报话兵到班长,排长,电影组长,文化干事,指导员,教导员。这期间刘俊琦先生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为他树立了怎样度过人生的标竿;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等著作,为他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一路走来使其自身素质有了质的提升,懂得了人生该怎样度过。他的一身正气是与这段军旅生涯分不开的。
刘俊琦先生与家人记者们合影
刘俊琦先生从一名农村来的普通战士到一名正营职军官,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得来。他当战士时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任教导员时被兰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优秀政治教员光荣称号。他的座右铭是:人生在世,切莫虚度,为后人多做点什么。因此他当副职时干工作以我为主的干好,不等不靠,绝不喧宾夺主;当正职时放手支持副手工作,遇事勇于担当;对战士有5字:爱字出发(视为兄弟),严字要求(一丝不苟),帮字入手(耐心细致),变字看人(辩证看人),好字落实(以实战要求,思想好,技术好,作风好)。他深入细致的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战士和优秀的基层军官,为部队的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与代价。(二十年没在家度过一个春节)与广大干部战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他的战友有的职务已是副司令员,有的已是将军,虽然职务高于他但是战友情依然是真诚的,联系依旧未曾中断,这成为了他人生中一笔很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