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阳光照亮了大山的希望——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精准扶贫纪事
时间:2016-04-22 18:23  浏览次数:
阳光照亮了大山的希望——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精准扶贫纪事
 
  陈 初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掩藏于高山深谷之中,苍翠的草木、耸峙的峰峦,阻隔着当代文明之光照射它的容颜;这是一座贫困的村庄,坑洼的小路,蜿蜒盘桓,简约地勾连着各个村组;破旧的民居,稀疏散乱,分布在山坡沟壑之间。如果说,山青水秀是它天赋的旖旎地貌;那么,贫穷落后则是它内在的基本属性。如今,这些描写中口村生存状态的沉重文字,已被“精准扶贫”的手丢进了历史的垃圾箱……
 
  第一章 历史疼痛 现状忧患
 
  中口村位于利州区荣山镇东北部,距广元城区26公里,幅员面积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5米。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137户537人,有劳动力376人(富裕劳动力165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11人,占总人口数56%。全村有耕地面积960亩,人均耕地1.8亩;林地13000亩,森林覆盖率85%。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泥泞;民房残破,居住分散;坡陡石多地少,农耕靠天吃饭,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为主,虽然该村也有山葵、核桃、蔬菜等产业,但规模小、产量低、效益差,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在2800元贫困线以下的农户占全村19.7%,有120多人存在人畜饮水困难,有11.2公里组道为泥结石路,有1个村民小组还不通公路,严重地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影响了村民正常生活。因长期贫穷落后,中口村陷入了“穷”与“愚”的双重困境之中,不能自拔。村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看不到田野能孕育出的希望,为了养家糊口,绝大多数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生。中口村成了只有“386199”人员的留守村。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直面这样现实,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生活情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久而久之,工作热情消减了,带领村民走出贫困、开创富足生活的责任担当和方向性动力丧失了,整个班子陷入软弱涣散状态。村民们既缺乏自强不息的意识,又失去了对村两委会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穷山恶水的环境,煎熬着中口村;狰狞可畏的贫困,折磨着村民百姓。在这样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即使太阳每天从村子东山头冉冉升起,普照着这里的水墨山水,但贫困的阴影,宛如乌云般遮天蔽日,笼罩着中口村,绝缘了生存的丝丝温暖,屏蔽了生活的缕缕阳光!
 
  贫困与闭塞、失望与无助,象瘟疫一样在山村蔓延、传染、繁殖,佝偻着村民的脊梁,麻木了他们的神经。它们好似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将窒息呼吸、凝固死亡的喘息。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所以说:穷山恶水是中口村历史疼痛的病根,具有先天性的基因缺陷,而衣食匮乏与温饱挣扎,则摧毁了村民自力更生的意志,滋生了听天由命的性格。这就是的历史疼痛与现实忧患!它们活象一对连体兄妹,既血脉相连、不离不弃,又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其生命力好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杂草,在这片土地上,疯狂生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若干措施扶贫济困,以振兴农业经济。先是包产到户、扶贫攻坚;后是对口帮扶、结构调整;再是取消农业税、大搞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日月,播种生活,经营小康,收获幸福!而地处秦巴山区的中口村,必然被繁荣发展的时代洪流所冲刷、席卷、汇入浩瀚的长江,奔向苍茫的大海。因为一个哲人说过:“一个人可以阻挡一支军队的入侵,但不能阻挡时代的潮流。”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中口村人披荆斩棘的脚下;敢问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全体村民的拼搏奋斗的手中!如今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创新性举措,宛若黎明前的曙光,再次点燃了贫困山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火炬,照亮了中口村的理想与现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战略性创新部署。中央号令一出,利州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把“率先脱贫、率先小康”的誓言,庄严地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之中,镌刻在川北大地之上,掀起了一场“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上山下乡”运动,吹响了“向贫困宣战,向致富进军”的集结号,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克“最后一公里”的战役,谱写了一首“扶真贫、真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交响曲,扬起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利州魂”!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让我们寻觅中口村“精准扶贫”的足迹,回望那段震古烁今的奋进之路,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吧……
 
  第二章 访贫问苦 关注民生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015年8月18日,根据利州区委决定:派区委党校办公室主任胡秀莉同志赴荣山镇中口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全权负责该村的精准扶贫事务。胡秀莉带着区委党校赠送给中口村的见面礼——一台价值2000元的相机和全套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和相关资料,匆匆走马上任,开启“村官”生涯,并立即投入了精准扶贫的战役中。驻村履职8个月来,她与村组干部紧密团结,围绕“六个精准”,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温暖着贫困群众的心窝。胡秀莉在2015年10月22日的《民情日记》中这样写到:
 
  “今天上午,我开车去城里,帮村里的几位空巢老人和贫困户买生活用品。回村的路上,不巧遇到一辆拉砖的重型货车“趴窝”。真是“一车挡道、万车莫开”。老长时间也修不好,让我一筹莫展。看着仅3.5米宽的村道,心想如果能够再加宽1米容双车通行,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运气不坏,终于等到一辆路过的摩托车,好心的大哥把我送到了要去的人家。
 
  先给儿女都在外务工、独身在家的龙大妈送去10斤大米、几瓶调味料和5盒暖腰贴。大妈前段时间不慎摔伤了腰,行动不便,家里的日用品快用完了;这几天天气阴冷,她腰伤时时隐隐作痛。龙大妈拉着我的手,嘴里念叨着感谢的话,“谢谢你啊,胡书记!你看,我随口跟你摆了一下,你咋就记到心里头了哟。”大妈再三让我留下吃午饭,我婉拒了她的好意,接着赶往赵韶山家送血压计。上次听说他七十岁的老母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平日犯病就是吃点药、在家躺一躺。村上没有卫生室,他们也很少去镇卫生院,因为村里到镇卫生院走路要1个多小时,只有将就着。见他们看病这么难,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身体不好哪能这样拖着呢。如果村里建好卫生室,有一个合格的全科乡村医生坐诊,大家不出村就能完成常见病的诊疗,该多方便啊!眼下,还是先解决赵大哥的母亲在家测量血压的问题。我拿出血压计,仔仔细细地教赵大哥使用血压计的方法。一家人可高兴了,赵大妈还流了眼泪,拉着我的手不停地道谢。”
 
  2016年2月4日,农历腊月廿六,春节将至,胡秀莉自家的年货还没得及采购,双方的父母也还没去看望,她却舍“小家”顾“大家”,决定忙里偷闲去看望几名特贫户。
 
  贫困户刘伯安在煤矿打工,月收入不足两千元,是这个三口之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妻子长期患精神病,每月医药费支出就占总收入的50%,是这个家庭经济沟壑难填的无底洞;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因父亲为生活奔波无暇管教他,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不好。看到老实的刘伯安被沉重的家庭负担磨得意志消沉,她忍住心酸,一边劝慰一边和刘伯安聊起困扰他的一串难题:“刘哥,你媳妇得了这病,不能亲自到信用社办理低保帐户,我从村上给你开好了证明,你拿着去,可以帮她代办,这样就能继续领取补贴了。还有,年后一定抽时间把她的残疾证办了,办证的申请表我也帮你领回来了。她可以享受服药补贴政策600元/年,这样也能减轻你的负担。再忙也要抽时间管管孩子,对他关心教育,他可是你们家庭的未来啊……”“谢谢胡书记!感谢你无微不至的关照,村上工作繁忙,您还帮我考虑这些小事。”“应该的嘛,我是第一书记,就是要给村里做事,帮贫困户解决困难,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临走胡秀莉掏出300块钱塞给刘伯安,让给孩子买点喜欢的东西,刘伯安腼腆地接纳。受感动的刘伯安眼眶湿了,哽咽地说到:“胡书记,你这样无私帮助我们家,我一定克服眼前的困难,把今后的日子好好过下去。”“这就对了,刘哥!”听到贫困户刘伯安能这么说,胡秀莉十分欣慰。
 
  2016年元旦节后,胡秀莉投入了组织慰问贫困户的工作。此时,她变成了中口村的公益特使,穿梭在城镇乡村之间,行走在行业部门、帮扶单位之里,频繁的造访、反复的游说、真诚的恳求,千方百计地为中口村领回了一批价值25000元的慰问款物,及时分发到贫困户手中;同时。她还组织了一次市三甲医院到村义诊,让百姓足不出户的免费就医,集中开展了结对帮扶干部“一对一”慰问贫困户“送温暖”活动;通过她的努力,区残联还将中口村建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纳入了春节重点慰问名单,让残疾贫困户得到了社会特别的关怀,使他们自卑的心灵,得到温润的慰藉。这些朴实的关怀、热情的慰问,虽然杯水车薪,但它展示出“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的博爱情操,表达出扶危救困、乐于助人的悲悯情怀,诠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高尚品质。不仅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增进了同胞情谊,而且还催发了弱势群体的感恩奋进的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让世界充满了温馨的大爱。
 
  胡秀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并把敬佩的目光变成了:无论在山里山外、村内村外、田间地头遇见她,都会招呼一声“胡书记好!在忙呀!吃饭没有?”之类的亲切问候。这不正是“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写照吗?
 
  第三章 玉液琼浆 滴灌农户
 
  过去的扶贫以“援物送钱”为主,物殆尽、钱耗干,农村因灾害、疾病返贫现象严重。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成效不显、情状依旧;唯有“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授人予鱼”输血式或救急式扶贫,改为“授人予渔”造血式或自助式扶贫,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根除顽疾、恢复生机,从而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岁岁送炭岁岁寒”的怪圈。
 
  如果,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比作阳光,它照亮了广袤而富庶的神州大地,书写着伟大“中国梦”的民族复兴;那么,当前,举倾国之力的精准扶贫就是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春风,悄悄地潜入了至今还贫穷落后的中口村,无声无息地润泽着这片干渴的土地,象玉液琼浆一样,滴灌着贫困的农户,开启了中口村扶危救困、共同致富的光辉事业。然而,成就伟业,并非朝夕之功,它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百折不挠的奋斗,才能让理想开花、幸福结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胡秀莉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合力推进工作,共同争取帮扶款物200余万元,带动50余名贫困人员参与产业发展或就业。他们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到,村组道路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可没资金的难题,恍如一道高坎,挡住了胡书记和村“两委”的去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怎么办?鲁迅先生说得好“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他们没有畏惧荆棘载途的困难而绕道,而是以更大的热情回应了村民期盼,殚精竭虑、勇挑重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荣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口村积极向上争取到项目资金,将交通条件极差的三、五、六组的4.6公里组路硬化工作正式纳入了2016年议事日程,并高效展开了建设前的系列筹备工作——成立组路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群众会,落实施工队伍,安排工程质监人员,制定工程管理制度,购买修路材料等……预计在年内,三个组的200多位村民将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历史,从而走上平坦的金光大道。
 
  做好“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大文章,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也是强村富民关键所在,更是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胡秀莉和村“两委”考察市场、科学调研,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地决定:把优先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突破口。2015年12月中下旬,果断引进脆红李特色果品产业发展项目,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义务栽植脆红李树苗,经胡书记提议,该项目同时被纳入中口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进行整合。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复合发展模式,实现多点支撑重点产业,强村富民,形成了村经济发展提速与党建能力提高的双赢局面。通过此项目,中口村流转土地200亩,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及时令蔬菜,改变了村民经济收入单一的现状,创建了“土地租金+园区务工工资+收益分成”多渠道的增收模式,且土地租金会随着果蔬产业年收益的增加实现约定的增额,保障了村民稳定的持续增收。2016年4月,中口村“两委”再次研究决定建设8亩藕塘和4亩鱼塘,以充实集体经济,壮大生产规模,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经过六天的破土开塘、取石围堰、关水施肥,栽植莲藕的艰辛劳动,一片既有经济实用价值,又有旅游观光文化内涵的中口村莲花池,奇迹般呈现在新修的村委会门前,横卧于崇山峻岭之间,装点着小桥流水人家,微风过处,便吹皱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柔碎柳暗花明的幽梦,倘若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它给人的惊喜,将超出世人的想象。而4亩鱼塘的开发,则开启了中口村水产养殖和休闲垂钓的先河,必将营造出“细雨游鱼出,微风燕子斜”的诗情画意,给村民生活酿造甘甜如蜜的幸福,助推文旅强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中口村精准扶贫战役到了攻坚的关键阶段,全村人民正在集结物力、财力、人力投入最后决战,形势大好,胜券在握,值得欣喜。问题是:在精准扶贫战役结束后,如何巩固成果,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地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浩大工程,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一挥而就!而扶贫先扶智(志),正是巩固和扩大精准扶贫成效的有力措施。因为,落后观念不转变,技术不创新,致富能力不提升,势必导致返贫现象的复活。此问题引起了胡秀莉和村“两委”的高度重视。当前和今后,贫穷落后的中口村,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扶贫,而且更需要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精准扶贫,从而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防止返贫现象的死灰复燃。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胡书记把扶贫先扶志(智)工作,摆在中口村精准扶贫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成立了中口村农民学校,举办 “三讲一议”活动,开展政策宣传及农业技术培训8期200多人次,树立村民的感恩奋进之心;争取到区委党校帮扶经费1.5万元,购置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箱等教学设备,强化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硬件的建设;牵头负责完成中口村文化扶贫方案,组织有条件残疾人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完成贫困家庭18岁以下子女受教育情况摸底调查……,着手夯实中口村文化、教育、就业技能的基础。她发起学习身边自强典型活动,提炼总结出“同是一个天、同是一个地、同是一个太阳照,别人能办到、我也能办到”的“中口精神”,在全村形成了带着干、比着干、齐心干的积极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的生动景象。组织开展学习先进村活动,2016年3月9日,她带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等20余人,到新农村建设先进村——龙潭乡建设、界牌、曙光,参观学习全域小康新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进经验,通过与当地村组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与促膝交流,中口村的干部群众对脱贫奔康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新的认识,不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活力,而且强化中口村不等不靠、来者可追的拼搏奋斗精神。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精准扶贫的根本要求,就是扶真贫,真扶贫。既不能只下湿地皮的“毛毛雨”,又不能“蜻蜓点水”式的轻浮掠过,必须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量身打造“一户一品”的生产项目,以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为此,胡秀莉到村后,同村“两委”对全村农户的产业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并组织召开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会,科学制订了贫困户增收的方案,确定了他们致富的路径。贫困户王定和是中口村4组种植大户,拥有100株规模的核桃树,由于品种不佳,又不懂栽植技术,其核桃树挂果率低、品质差,一直无法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胡秀莉了解此事后,立即协调了市区老科协的农业专家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完成了所有核桃树的改良嫁接,改善了核桃品质,增加了产量,扩大了经济增量。据估计,该户的鲜核桃最高产量,预计2万斤左右,能产生经济价值8万元左右。3组的罗华元是中口村的养羊大户和致富能手,远近闻名。他想扩大养殖规模而无钱投资,加之人手少,力不从心,整天苦闷发愁。胡秀莉得知后,千方百计联系区农业局,帮他圆梦。在农业局组织下,罗华元牵头组建首个中口村养羊互助组织,吸纳村民19户(含贫困户3户10人、村组干部党员4户16人),集资近11万元,预计年发展黄羊600只以上,可增加收入20万元左右,人均增收近8000元,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昭示着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曙光。
 
  截止目前,中口村完成农房改造6000㎡,建沼气池60口,改造观光环路2公里;争取农业技术推广、“国际小母牛”、现代农业生产牛羊等产业投资项目资金170万元,区民政、卫计、就业、水务等基础建设投资项目资金60万元,使中口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蓬勃的活力。
 
  第四章 虚实结合 标本兼治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自利州区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胡秀莉自加压力、奋勇争先,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脱贫靠实干,扶贫靠机制;二是治穷先治愚,富民先治党;第三,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为此,她以“三变”工作法,点燃“三把火”,照亮了中口村大山的新天地。
 
  一变“党员找组织”、“群众找干部” 的旧模式为“组织找党员”、“干部找群众”的工作新格局。以前是怕党员群众找,怕问题不解决、麻烦甩不掉,现在是主动入户开展问衣食冷暖、问突出问题、问产业发展、问建议意见等“零距离”听民意解民忧的工作,分别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题等“三本台账”,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扎实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送项目的“四送”活动,并深入推进基础建设、增收致富、优质服务、文明教化等“四项工程”,凝聚了民心,化解了民困,夯实了民本。到村工作以来,她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鼎力支持下,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以思想凝聚共识,以实干精准扶贫,以惠民为根本目标,点燃了山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称赞。初到中口村,财务账面无钱,她自掏腰包,找广告公司制作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连心卡”600张,把村组干部和党员的手机号码都印在上面并发放给全体村民,方便百姓携带和随时找干部,实现了信息畅通,提高了工作效率,搭起了一座干群诉求沟通和办事的“连心桥”。通过“连心卡”,她获悉了贫困户赵德银因听力残疾导致失业,没有收入来源;严映平一家三口患肝病,全家不仅经济上由富裕变贫穷,而且精神上更是“压力山大”到无法喘息;还有贫困户严金陆年龄偏大、身体差、缺乏增收技能和挣钱渠道,每天掰着指头度日等各种问题。这些让贫困户焦头烂额的事,她全部记录在《驻村日志》上,并积极奔走在区残联、社保、就业等部门,为他们反映呼吁、协调解决。通过她的努力,赵德银在豆腐干厂成功就业,消除了生活后顾之忧;严映平领到了临时困难补助金500元并申请了医疗救助,精神状态得以稳定;帮助严金陆之子到新疆建筑工地务工,家庭收入得以增加。现在,在胡秀莉以身作则和带头垂范下,村组干部都能做到敬业实干,热诚为群众服务,心甘情愿地俯下身子,做村民的“孺子牛”:村书记朱宇杰一心扑在脱贫事业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白+黑”、“5+2”的连轴转动工作是他的基本状态,没有时间顾及家庭,2015年12月的一个晚上,孩子发烧到近40度时,他还在村上忙着做群众工作,只能由妻子一人照顾。村主任张怀文在其母亲2016年1月去世前后,仍为村里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在工地上奔波着、忙碌着,在葬礼上他忍不住流下了内疚的眼泪……对此,群众很受感动,先前有事不找村干部,现在愿意和干部真心“唠叨”了。村干部们的务实做法和奉献精神,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形象,融化了干群心头长期郁结的“冰块”,融洽了干群亲如“鱼水”的关系,促进了中口村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虽然炉火不能改变气候,但却温暖着小小的中口村,形成了“人和”的工作氛围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凝聚民心,聚合力量的巨大作用。
 
  二变“小圈子暗箱拍板定事”为“大家庭阳光民主议事”。过去,大事小事通常是村组干部开个会就定了,一地鸡毛,民怨满天飞,这种“拍脑瓜子议事,暗箱拍板操作”的独断专行作风,伤害了民心,造成了干群情绪对立,加之村务公开不透明,群众意见很大,致使村“两委”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睬,威信扫地,即使给群众办好事和实事,也要遭到质疑和非议,甚至强烈反对。胡秀莉驻村后,召开群众会议事成为新常态,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建卡贫困户人选、道路修建、人畜饮水设施、改土园区建设等,都召集干部群众民主科学决策、阳光操作实施。到村以来,中口村召开户代会、联组会、矛盾纠纷调解会、村组干部会等已达40余次。特别是全村焦点关注的贫困户识别工作,她严把“精准识别”的入口关,实行过程监管,始终坚持“遵循标准、逐户核查、公示公告、分级确认、动态调整”的原则底线,确保贫困户“一户不漏”,浑水摸鱼者“一户不入”,清退8户违规者,全村最终确定了27户67名贫困对象,使精准扶贫政策“滴灌”到真正的贫困农户,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具象成“雪中送炭”的温暖,传递到贫困户的肌体,让他们看到了大爱臻善的美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同时,作为第一书记的胡秀莉还自觉自愿地接受全村群众的监督,产生了“榜样和真理”的人格魅力,收到了脱贫靠实干、扶贫靠机制的良好效果。
 
  三变从“无形”到“有形”。使实事、好事、惠民事口惠实至,形成可感可触的“有形”的真实的东西。调研中,胡秀莉发现中口村无村支“两委”办公场所、制度不健全、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力、村组干部无目标意识等突出问题。为此,她加强了“四建”工作力度,夯实组织“基石”基础,铸强党建“大厦”工程。一是“建阵地”,历时6个多月,按照全村统一川北民居风格修建村委会阵地和公共服务中心,兼备医疗、残疾人康复、全民健身、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给群众提供方便办事和休闲的场所。二是“建制度”,制定完善了《党支部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制度》、《中口村党员干部行为规范》、《中口村村规民约》等11项制度,并公开上墙宣示,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把过去的“人治”变成今日的“法治”,较好地了规范党支部、村委会、一般党员干部、村民四级的工作活动或日常行为,从而强化了村两委班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了党员的先进性,树立了清正廉洁、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三是“建规矩”,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带头参加组织生活、讲党课、强党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村组干部开展业务技能知识学习,熟悉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提高为民服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认真开展干部谈心谈话,讲组织原则、查思想根源,有问题当面“拍砖”、有进步及时“点赞”,消除了部分村组干部工作不在状态、执行力不强、行动自由散漫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四是“建目标”,制定了村党支部班子及成员的党建工作任务清单、村组干部的年度及月度工作目标清单,明确了各岗位任务,增强了村组干部的目标责任意识。
 
  驻村以来,胡秀莉在中口村开展“三会一课”8次、干部谈心谈话12人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8次、探望慰问病残孤寡空巢等特殊群众20人次、解决问题40件。在实施“三变”工作法、点燃“三把火”的同时,她还坚持做好党员和后备村干部发展工作,已发展预备党员2名、后备村干部1名,壮大了中口村党员干部队伍,优化了党组织和干部结构,为党组织的吐故纳新注入了活水,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循环,提高了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中口村眼前的变化,只是冰山一角,难窥全貌,但却它精准扶贫生命律动中最动感、最精彩的呈现,象开屏的孔雀,惊艳眼球,博得点赞。2016年1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东升一行在中口村调研时,对中口村精准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于厚望;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郭良一行检查组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访问农户、座谈会等五种方式,全面检查督导了中口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对第一书记和“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工作态度、日以继夜赶工期的奋战精神、为全村长远经济发展科学谋划、合理选择的特色产业项目、多次召开群众会议民主决策重大事项等工作,满意认可和高度肯定。2016年4月,区长唐文辉到中口村督导扶贫工作,对中口村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也非常满意。
 
  第五章 青山依旧 景象常新
 
  阳春三月的利州大地,正是樱桃花、梨花、油菜花相继绽放、争奇斗艳的时节。我们一行三人,沐浴着和煦的阳光,驱车沿鱼洞河一路向东北行,穿荣山镇、越廖家村、拐进一条弯曲而逼仄的狭窄单行山道,历1小时车程,驶入“中口村”地界。刚入村口,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东晋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也似有一种“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之感。忽入中口村,看两岸青山夹道,闻溪涧鸟语花香,观沟壑阡陌纵横、田畴美池桑竹环绕,鸡鸭成群、男耕女织的民俗风情画,其乐融融,惬意快哉!
 
  进入中口村腹地,强烈的视觉画面飞入眼帘:四周青山簇拥着小山村,坡上沟下灌木丛生,青翠的绿色、野花的芳香、清脆的鸟语、撤欢的羊群伴随着空灵的清风扑面而来,给人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触感,眼花而缭乱,心旷而神怡。特别让人惊艳的是200余亩人造梯田,栽培的2万株脆红李果树的宏大场景,凝固了我的思维,定格了这样的水墨画:土地平整、条块俨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成圆弧形扇面,一字型展开,蔚为壮观,再现了云南哈尼梯田农耕文明的雏形,复活了当代“愚公移山”的美丽神话,令人深呼吸,为之惊叹!让我仿佛重温了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开凿“红旗渠”的故事,回到了那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此时,我的目光顺着果蔬园区的延伸,移到了中口村一、二组散布在半山腰的民居,它们三五成群地聚合在林木掩映的小台地上,层高一般以二、三楼居多,黄墙青瓦、白柱朱门,窗明几净、轮廓分明;造型别致、情态各异,随山势地形而修筑,环向开阔的风水,鸟瞰着山脚下这片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守望着进出村庄的那条蜿蜒曲折的山道。宁静的山村被青山环抱,四荒八野的翠绿、沟壑清浅的银溪、房前屋后的果树、鸡鸭犬猫和醇朴的农人,每天都沐浴在日出日落的生命流光里,咀嚼着生活清纯的滋味,品尝着生活淡泊的闲适,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大自然的和声之中,让生活的滋味附丽于溪涧的清风,寄托于山坳的明月,共适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水宝地,镶嵌于蓝天白云、风烟俱尽、山花烂漫、果木竞秀的山水画卷之中。
 
  陪同我们采访的胡秀莉,是一位年轻、干练、充满蓬勃朝气的女同志,齐耳短发,身穿运动衣牛仔裤,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颇有点“农业学大寨”年代“铁姑娘”的况味。她一边引领我们参观产业园区,一边介绍精准扶贫的情况,一边描绘着中口村未来的美景,爽朗的笑声弥漫天空,感染着我们的情绪、激励着我们想探幽索微地走遍中口村的旮旮旯旯,深入家家户户,甚至生出从此愿作中口村人的闪念。
 
  目睹美景,情难自禁;诗兴顿发,拙笔抒怀:“和煦春风吹地暖,万紫千红斗芳菲。晴空红日映木青,满目苍翠凝溪塘。喜看梯田争云立,脆红桃李醉屾乡。莫道陶潜桃源好,此处风光赛哈尼。”辛勤的汗水滋润了这片希望的土地,智慧的劳动改造着这里山水的容貌,铲除着中口村“一穷二白”的杂草,纪录了“夸父逐日”的建设速度,创造了“精卫填海”人间的奇迹!而今,群众脸上笑容多了,象盛开的金菊,灿烂着他们的生活;精神头更足了,眉宇间闪烁着高迈的神彩!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也更高了,憧憬着吉祥如意的日子早日到来……!此时,我仿佛看见一粒自立、自信、自强的种子植入了充满希望的土地,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破土而出,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大树,繁花谢尽,硕果满枝,孕育出中口村春华秋实的丰收图,呈现出一派“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空前盛景!
 
  如果说,生命必须要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那么,贫穷就是中口村的生命裂缝,而精准扶贫则是穿透这个裂缝的灿烂阳光,它照亮了中口村的天地,快乐和幸福这里朴实的人民。我相信:只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再过两三年,一个新世纪曙光初照的现代版“桃花源”式的中口村,就会亮丽展现在世人眼前,书写出更具时代风采的农耕文明,为“美丽利州、小康生活、幸福家园”建设增添光焰璨灿的崭新诗篇!
 
  日落西山,人影散乱。一天的采访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悄悄告别中口村,驱车打道回府,并与胡秀莉书记相约,待到明年金秋的时候,我们再来中口村天然氧吧,洗肺清目,昼观田园风光,夜赏桂月良晨,围炉小康农家,把酒言欢话桑麻,共享“万树脆红压枝头,满园硕果飞天香”的丰收喜悦吧!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 初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