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中白友好人士应邀出席俄白民族团结日活动
时间:2016-04-13 16:54  浏览次数:

陈谋、刘瀚锴、董铁棍等友好人士应邀出席活动现场

  中华志愿者杂志(记者:许顺喜 摄影:聂伟丞)为庆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民族团结日”20周年,由俄罗斯驻华使馆携手白俄罗斯共和国驻华使馆于4月5日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联袂举办了盛大庆祝活动。在活动框架下,两国还精心组织了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画家作品联展、白俄罗斯民间手工艺品展以及特邀演艺嘉宾精彩演出。

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大使前排就坐

  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白俄罗斯共和国驻华大使维克多.布里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国驻华大使;土库曼斯坦、希腊驻华使馆的高级外交官员;除11国大使及外交高官以外,出席此次盛会的还有上合组织官员、中国驻俄前大使、中国驻白俄罗斯前大使;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中国首席代表刘瀚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国宝书画研究院对外联络部主任、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中国代表董铁棍、代表处主任邹红平;中央美院资深教授、著名国画家陈谋;书画名家敖特、刘鑫,黄石、刘俊、王永革、侯玉兰、张媛雅及中白友好人士刘宏伟、苏长明、邵春雷、阎春玉、戴文胜、孙潇、张超凡、王明魁、聂伟丞、刘钇含、皮特等百余人应邀出席活动现场。

董铁棍和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亲切交谈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维克多.布里亚在开幕现场致辞时说:“从布列斯特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一直保持着人文、文化、教育、语言和经济上的一体化。今日在俄罗斯文化中心开幕的此次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画家作品联展,直观展现了我们两国油画艺术的诸多共同点,同时,各自亦拥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维克多.布里亚与刘瀚锴、董铁棍、邹红平等亲切交流

  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致辞中向两国人士表达了节日的祝贺并指出:“长久以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人民一直交往甚密。两国之间的传统亲密关系依托于共同的世界观与两国人民的历史记忆。”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维克多.布里亚亲切接见董铁棍、邹红平等

  开幕式现场,声乐二人组合精彩献唱了一首《两姐妹-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据悉,此歌系专为“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民族团结日”所写。而特邀嘉宾—白俄罗斯手风琴演奏家德米特里.科尔萨克倾情演奏的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名歌集成曲,则更是令现场来宾惊喜不已,并多次赢得阵阵掌声。

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亲切接见邹红平

  谈及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民族团结日活动,著名国画家陈谋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民族团结日”20周年把两个国家的画家作品联展切入进来非常好,艺术无国界,艺术也可以传递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的祝福,还可以促进两国的友谊长存。在此,我衷心祝愿两国能世代友好。”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维克多.布里亚亲切接见邹红平

  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中国首席代表刘瀚锴在现场观看白俄罗斯民间草藤编制品、羊毛毡、泥塑、刺绣、木雕、织造大师的手工艺品展览及民族服饰时说:“白俄罗斯民俗文化最早产生于基辅罗斯时期,那时的白俄罗斯民俗文化具有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欧洲文化的共同特征,14-16世纪白俄罗斯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衣食 住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白俄罗斯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像木刻、陶器、地毯、刺绣、藤和麦秆编织品等都久负盛名。今天的民俗展示不仅体现了艺术价值,更重的是体现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文化的共同特征加深厚友谊。”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与董铁棍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 我很荣幸能应邀参加“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民族团结日”20周年庆典,作为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中国代表,近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中白文化交流、其目的就是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友谊。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在纪念庆典上也融入的更多的文化氛围,从这些启示上足以证明友谊长存需要文化搭台,友谊发展需要文化交流。”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中国代表董铁棍在活动现场和记者聊天时说。

阿塞拜疆驻华大使与董铁棍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陈谋、刘瀚锴、董铁棍、邹红平等中白友好人士在俄罗斯文化中心合影留念

  据记者了解,1996年4月2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国总统于莫斯科签署了《建立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共同体条约》,整一年后,即1997年4月2日,又签署了加速两国全面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条约》。之后,双方于1999年12月8日签署的关于建立联盟国家的条约正式生效。目前,俄罗斯联邦和白俄罗斯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一起,同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本次庆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民族团结日”20周年选择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意义重大,同时也必将为两国友谊的发展和促进起到进一步的推动。责编:郭纪鹏


分享到:
文章编辑: 许顺喜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