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在北京》:一曲漂泊人悲欢离愁的赞歌
时间:2016-02-16 12:38 浏览次数:
社会在发展,无数的人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无论你是主动,抑或被动,始终都无法逃离命运的安排。出生下来,注定是一场喜剧,同样也是一场悲剧。不同的年龄段,所处不同的位置,面临的责任与压力截然不同,为了养家糊口,千万亿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奔赴遥远的地方谋求生路。在外漂泊者当中,既不乏老人,同样也有未成年人。于是无数的名词便产生了,诸如北漂、南漂等。漂泊的人始终缺少的是家的归属感,每逢佳节之时,思乡情节更浓。在外漂泊的人,多数是在事业上不太成功的人,他们生活中压力很大,不舍得吃,不舍得喝,辛辛苦苦把钱积攒起来,寄给留守家乡的亲人,期望能够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在外打工,很多时候流的不只是汗,更有无助迷茫的泪水。
《兄弟在北京》是一部典型的北漂纪实文艺作品,作品生动记录了处在生活最底层的打工一族。他们年轻,对生活充满信心,抱有憧憬。工作上屡屡碰壁,爱情上频频受挫,生活中处处磨难。一次次失败,或许将年轻人的美梦给击得粉碎,也让许多的人没有在外继续漂泊下去的勇气。很多人来到了大城市,失意后要告别这座城市。即将离别之时,又有那么多的舍不得,究竟是舍不得什么,竟连自己也弄不清楚。在城市之间,或许我们都有过故事,一段故事承载着一个人的特殊时期的经历。处在某个时段,并不觉得自己身上有故事,即便挖肚搜肠,仍感觉不到自己身上有故事。离开是告别浮躁的开始,当内心归为宁静的时候,我们才有勇气让自己激烈的思想冷却下来,安静地来思考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文艺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某个人来做传记的。其实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并非只为一人著书立传,更多的是为一类群体来讴歌。一个人是不可能有故事的,只有跟别人的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产生矛盾抑或共鸣,故事便由此悄然发生。
人们在生存的空间里,不只是关注着物质的状况,同样也在关注着精神的风貌。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不一样的。消极的人面对什么事情总是感觉到无比苍白,积极的人对待任何事情总有自己的主张,不畏惧任何困难,只会迎难而上。
《兄弟在北京》看上去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似乎仅仅是写了兄弟,但他不仅是兄弟,更有兄弟姐妹囊括其中。大家同为兄弟姐妹,我们面临同样的困惑,远离内心的迷茫,这是所有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活着的人并不是完美的,甚至身上有数不尽的缺陷。时间是包容的,它会默许我们的一切所做所为,最终都悄无声息的化为尘土。
作品并非完美,有很多瑕疵,然而它的主题是鲜明的,刻画出小人物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不被挫折所击败,能够激流勇进,对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虽然百年之后,后人已经不记得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过。但这部《兄弟在北京》真实记录了某个时段存在的人,发生过的那段事,对于后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灵的启迪,帮助后来人更好的解决心中的困惑。(作者:王晨百)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