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齐鲁文化再发力 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时间:2015-01-30 14:32 浏览次数:
15%的篇幅
体现100%的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一般!”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委员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一共八个部分,除第一部分“工作回顾”之外,第七部分“挖掘和利用好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篇幅最大。
政府工作报告全篇1.2万多字,大篇幅提及文化要素,仅强调“挖掘、利用齐鲁文化资源”就用了1860字,约占整篇报告的15%。齐鲁文化为何会被放在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委员认为,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在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目标、根本特征相联系,提出对齐鲁文化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15%的篇幅体现的是山东对文化100%的重视。副省长王随莲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易其稿,唯一增加的篇章就是文化。而且,文化与经济、社会、法治等各方面的关系,阐述得更加清晰了。
文化回归“是什么”的问题
很多代表委员发现:论述齐鲁文化的部分有七段,只有最后两段是部署工作,前五段都在阐述“什么是齐鲁文化”。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注重落脚在“怎么做”上,而今年却将“是什么”放在第一位。
对此,更多的代表委员倾向于这样一种哲学命题:搞清“是什么”比“怎么办”更加重要。
台湾学者南怀瑾的一句话,让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鸣飞代表印象深刻: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它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热爱这个民族、相信她并为之而奋斗。“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文化是一脉传承、不可割裂的,是多元的。”杨朝明认为,无论是齐文化、鲁文化,还是红色文化,最深层次的内容就是思考作为一个人,如何处理好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挖掘阐发齐鲁文化资源,其实就是挖掘这些“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搞清楚传统文化是什么,杨朝明早已行动。过去一年,孔子研究院一直在做一项工作:梳理传统文化。他们联合孔子基金会面向全球开展征文比赛;为六名儒学学术泰斗集萃成书,他们是杜维明、庞朴、牟钟鉴、李学勤、安乐哲、汤一介。“书将于2015年出版。”
传统文化的“道场”在哪里
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该怎么做?杨朝明认为,一定要有“道场”。
第一个“道场”是学校,将传统文化精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先哲亦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适时而教”。杨朝明说,“道”就是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启蒙阶段就接触传统文化精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
第二个“道场”是孔庙。一年多来,全国乃至全球前所未有地掀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各种与儒学有关的组织、机构、活动、设施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杨朝明说,孔庙的祭孔活动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礼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三个“道场”是家庭。省政协副主席王新陆参加分组讨论时举例:在以色列,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教授希伯来语,但是希伯来语却得以绵延,靠得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道场”在哪里,见仁见智。山东喜气洋洋喜庆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其芸代表把企业当作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场”。公司从2009年以来,每年都从员工工资中拿出100元钱打到员工婆婆的银行卡上。喜气洋洋90%以上的员工是女性。长久以来,陈其芸发现,员工聚在一起几乎都在抱怨自家公公婆婆,午餐时段,食堂里弥漫着一股“怨气”。怎么办?她让下属收集员工婆婆的身份证号,给每个人办了银行卡,亲手把卡一张一张地交到员工手里。“有个员工,四年多没跟婆婆说过话了,因为要给婆婆送卡,两人又和好了。”
“孝老爱亲是传统美德。有人问我,员工家务事你管了有什么用。我觉得不对,有的婆婆拿到银行卡,觉得儿媳妇心里有她,主动帮忙看孩子,员工上班时间也能一心一意,不再老请假了。”陈其芸开玩笑说,弘扬传统文化,公公婆婆也能给企业发展帮忙。
“文化艺术金融试验区”
正在走来
新常态下,如何让齐鲁文化古为今用,为山东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不竭动力?报告给出了“新”的答案:“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加快促进文化艺术与金融整合发展,打造文化艺术金融试验区。”
1月29日,省人大代表、潍坊市市长刘曙光在分组审议时说,报告中“打造文化艺术金融试验区”就是潍坊率先探索,并提报省政府,最终写入报告的。
他说,潍坊文化艺术人脉丰富,全市共有2000多家画廊和美术馆,光青州就有470多家画廊。“但是艺术机构融资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是互保贷款和向朋友、亲戚借贷,很少有银行会提供融资业务。”他说,融资问题始终是书画经营者面临的困境,手里压了大量作品而无法变现。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