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山东 >
即墨七旬盲老汉用最美乡音传递社会正能量成大鼓书传承人
时间:2019-05-01 20:19  浏览次数:

    【编者按】春满大地,人间万般美好。在充溢着幸福和欢乐的日子里,我们身边还有一群更需要爱去触动的人,虽然他们不能像你我一样在阳光下正常行走、呐喊或者倾听,可是他们心灵的微笑,您感受到了吗?他们的坚强,拼搏,不言放弃的斗志,他们的自信、阳光、自强不息及坚韧不拔的精神,绝对会让岁月动容!请看青岛市即墨区第29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报道之四: 
即墨七旬盲老汉用最美乡音传递社会正能量成大鼓书传承人
    RM中国零距离山东5月1日讯 (本报记者 马立瑜 通讯员 杨海峰 张国强)“即墨大鼓书已经成为即墨非遗,目前正在申报青岛市级非遗项目。”近日,记者从即墨曲艺协会了解到,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即墨大鼓书正在申报青岛市级非遗,而年过七旬的盲人毛方成就是致力弘扬即墨大鼓书第五代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即墨大鼓书传承人毛方成在为国际友人表演。
   “即墨大鼓书是即墨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即墨大鼓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曲艺协会采访了解到,即墨大鼓书盛兴于清末民初,是与即墨柳腔并存的一种地方文化。“现在即墨大鼓书欲申报青岛市级非遗项目是与毛方成为代表的传承人的努力并大力弘扬离不开的……”
   “毛方成虽然天生失明,但天资聪慧,在他12岁那年就被父母送到即墨大鼓第四代传承人王兆喜老师傅那里从事大鼓书的学习。”说起幼年的学艺,毛方成依旧清清楚楚记得师傅耐心的一句一招一式的教授,虽然老师傅为人和蔼,但对于徒弟学艺的不专,少不了掌心挨“板子”的惩罚。

即墨曲艺协会张国强为记者介绍大鼓书。
   “当时家庭条件很差,从事大鼓书赚取零用钱补贴家用,大鼓书也是盲人的一种谋生手段。”毛方成告诉记者,当时学习大鼓书的说唱,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迫于生计。“随着对大鼓书更多的了解,我从慢慢喜欢发展到了深深痴迷大鼓书的说唱研究了,我越来越被大鼓书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自己的后半生竟然与大鼓书分不开了……”
随着毛方成对大鼓书的痴迷,他越来越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当他亲历了从大鼓书100多人的盛行到今天只剩下不到10人的坚守,深感痛心。“我喜欢大鼓书,为了这种独特地方文化的传承,我决心把大鼓书发扬光大,将大鼓书传承下去,决不能让这种地方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大鼓书被评为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传承,1965年开始,毛方成参加了即墨县盲人曲艺队开始即墨大鼓说唱表演,1990年7月,毛方成当选为即墨市盲协主席后,更痴心于大鼓书的传承和研究。
而今,六十多年来的说唱表演经历和亲身实践,毛方成熟练掌握了即墨大鼓说唱艺术,精通《莺歌记》、《金钗记》等50多部传统书目和现在书目《即墨赞》、《学雷锋》、《新儿女英雄传》、《说唱即墨》、《古城新览》等大量优秀曲目,对即墨大鼓书的说唱表演艺术心领神会,别具一格,出神入化,堪称传承代表。

大鼓书在即墨古城大鼓书场的宣传。
  年过七旬的毛方成始终坚持登台说唱、每年高达200余场次的演出。毛方成用浑厚、特质的乡音讲述老百姓身边故事,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今年年过七旬的毛方成已经成为即墨大鼓书第五代传承人,并收张国强等热心大鼓书传承的年轻人为徒,集中传授、讲解、学习即墨大鼓说唱表演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积极开展即墨大鼓书的传承、弘扬和保护等工作。
近年来,在即墨曲艺协会会长张国强的协助下,其挖掘、整理、录制、传承了大量的即墨大鼓书曲目,2016年即墨大鼓书被即墨区(市)委、即墨区(市)人民政府列入即墨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和传承弘扬。
“目前,我们正在对大鼓书进行青岛非遗项目的申报,通过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将对即墨大鼓书这一传承地方文化进行更好的发掘、保护和传承,老艺人毛方成对大鼓书几乎用毕一生的心血付出和推动功不可没。”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秀荣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