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参已经十分罕见,市场上的东北山参绝大多数都是种植的。尽管疗效无法和野山参相比,但是,人参的生长环境基本没有多大改变,疗效还是说的过去。
但是有些药材种植之后,因为“催生”,药效大大降低。1800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用野生药都是论两论斤,现在老中医用种植药材几克十几克用,疗效怎么会好呢?所以,很多老中医感叹,你的辩证再对用药再准确,如果药材即使不是假的,也治不好或者根本治不了病。
拿附子来说吧。附子最有名的是四川江油市出产的,江油因此被称为“附子之乡”。江油附子药效好是江油这个地方的气候环境最适合附子生长。如果把江油附子引种到海南或者东部省份,那么,江油附子就被“变性”了。
现在的江油附子已经不是以前的附子,模样还是那个模样,药效却大打折扣。为什么?因为当地把附子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产业来发展,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大面积进行人工种植,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从气候湿冷的高山上挪到温暖的山下,再加上化肥的作用,让生长缓慢的附子长得飞快,使其心智未能成熟就被采挖。
打个比方,香蕉从树上砍下来的时候是个愣头青,但是经过乙烯利的刺激,到了北方皮就成黄的了,擘开皮以后味道还是可以的。但是,种植的附子和用乙烯利催熟的香蕉不一样,因为种植和采收时间的改变,以及化肥的使用、丹巴的长时间浸泡,本来火性不足的附子“热量”大大减弱。
附子是乌头下面的根,怕热不怕冷,因为耐寒,秋末冬初才开花,移栽后在温度和化肥的作用下,生长很快,6月份就成熟了,附子本来就是个“火娃”更不耐热,如果不赶紧采挖,就会腐烂。本应越冬后的春天采收,变成夏天采收,这样一来,附子的功效全变了。
还有个问题,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附子,还要接受药水的洗礼。夏天如果不立即进行处理,就会很快烂掉。所以,要用丹巴泡,一斤附子能泡出一斤三两的盐附子,也就是增加了3两盐。想想看,泡那么长时间药性能不受影响吗?然后,盐附子或者丹巴泡的,有的要经过煎、煮、晒、烤,最后白附子还要经过硫磺熏,功效被再一次下降。现在白附片、黑顺片已经没有过去那种麻舌的感觉了。
由此就会想到,为什么四川、云南等地把附子作为冬天的滋补品,熬汤炖肉全家人一块喝,这哪里还是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