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饽饽可算是胶东饮食民俗中的一个民俗事象。任何民俗事象和民间文化作品都不是无谓地传习的,它在所依存的民俗社会中总起着这种或那种实际的作用,满足着社会的共同需要,也满足着个人的心理需求。胶东饽饽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紧紧交织在一起,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1.维系亲族、友邻间的和睦关系。如婚礼习俗中男女双方家庭互送的巧饽饽,盖房上梁时撒给邻里哄抢的小饽饽,等等,这些饽饽本身就代表了对亲友邻里的祝福,成为维系人们和睦关系的纽带。
2.趋吉避凶,消灾祈福。如春节时摆放在屋内各处的小花饽饽,上梁前摆在门旁和屋顶的大花饽饽,渔家蒸的面兔,等等,这些饽饽有着固定的造型,摆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也有固定的讲究,它们承载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3.娱乐功能。七夕节的巧果即是典型例证,把不同造型模子磕出的巧果穿成串儿,既能吃又能玩,还能当装饰品。上梁时对饽饽的哄抢,虽有祈福的意味,也不失为大家的一场嬉戏笑闹。
4.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胶东饽饽形态朴实,造型多样,色彩艳丽,制作过程无需图纸,全凭制作者了然于胸、自由随意的创作。造型较为简单的饽饽,一般的家庭主妇都会做,而造型较为复杂的花饽饽,则要请那些精于此道的人制作了。这些人可称得上是民间艺人,他们在饽饽的花色设计上既能承袭传统,又能有所创新,其“娴熟的技巧使得设计和制作浑然一体,呈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难分彼此”。饽饽的制作技巧并不是秘而不宣的,除了向家中的老辈学习外,还可以向那些精于此道的人学习,这一面塑技艺也由此传承下来。
胶东饽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难解难分,随着祖祖辈辈的传承,它的光彩必将继续绽放下去。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