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山东 >
山东中部贫困村样本:贫困户治病花光纯收入(2)
时间:2014-06-18 09:57  浏览次数:
    治穷靠水,致富靠人

    说起穷,不能不说水。在史家崖村,自古以来,水就是老少爷们的命根子。

    多年来,村两委带领大伙儿先后在周围的山上建了四个蓄水池。2008年,该村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吃的就是四个池里的水。但由于蓄水池里的水是地表水,一到大旱天气,老百姓只能望池兴叹。

    今年春上,全市持续无降水,四个蓄水池眼见着就见底了。这可急坏了宋元正,他四处奔走,请来了探井专家,找到了一处水源,并请来了打井队。

    打井急需资金,村集体没有一分钱,党员就带头集资。村民宋道乾把挑着担子到博山卖樱桃的钱拿出1000元。说到此,宋元正几度哽咽。很快,两万多块钱的打井款凑齐了。

    十几天后,一口120米的深井打好了。“我们能吃上泉水了。”大伙儿奔走相告。

    可好水没喝几口,由于持续干旱,深水井也开始告急。“一天断断续续也就能抽四五十方水,勉强供全村人吃水。”宋元正打算再聘请水利专家来村里探水,早日打一口水源充足、能满足村民吃水和浇灌的深井,彻底摆脱缺水的窘境。

    治水只能摘掉穷帽子,要彻底挖掉穷根子走上致富的道路,还得靠人。

    请不来高人,就自己想办法。村两委研究认为,以前村里只发展樱桃、花椒这些传统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增收乏力。从去年开始,大家决定种植柴胡。如今,全村共发展70余亩柴胡。“一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元呢,肯定比种粮食划算。”

    让宋元正引以为豪的,还有村里1200多亩生态林。据了解,全村山场面积共有1500亩,多年来,村里年年植树造林。这些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以前是“包袱”,但现在,宋元正和大家开始认识到,这片生态林就是一个“绿色银行”,“总有一天会变现,改变史家崖贫穷面貌的出路就是这片林子。”(于向阳   柳尧杰)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秀荣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