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陶凯龙)北京讯 王余根生于里下河,长于里下河。这里水网交错,草木萋萋,鹭鸟纷飞,成为他最初山水画创作的灵感源泉。里下河水乡的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粘土,它是河流冲击平原形成的沙土。尽管土壤贫瘠,但却养育了善良、勤劳的人们,在余根心里埋下了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当地人过得贫而不寒,穷而不失体面。加之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所以乡风雅正、民风淳朴,这也是影响王余根艺术方向的重要因素。
王博士与夫人刘丹丹在泰国采风
美国新泽西釆风
艺术启蒙和萌芽
解放前,里下河十年九涝,田地绝收,因此里下河又是贫穷的代名词。世代生活在里下河的王余根一家,相较一般人家更为清贫。尽管如此,并未影响到小余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儿时,一支铅笔头和一张纸片,就让他沉浸到自己的艺术世界,一画能画好几个小时。王余根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儿子专注画画的样子。于是,他的作品常出现他在专心于画,父亲在凝声静气地看这一画面。此外,还有农家袅袅的炊烟、鸡静狗欢的祥和、乡间翔集的百鸟、春耕农忙的欢腾、秋收的喜悦都出现在他的笔下。
乡下虽日子艰苦,但树上的斑鸠、麻雀、八哥,水中的蝌蚪、青蛙、游鱼,草丛中鸣蝉、蟋蟀、蝗虫,都让小余根流连忘返。他喜爱看蚂蚁打架、狗儿交欢,他对过眼的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又是那样在意!四岁,小余根就在小纸头上涂鸦;入学后,小小的纸片已装不下他的艺术世界,他开始对家里纸糊的窗户和破旧的土墙感兴趣,常常趁家人不注意画上老虎、山林、小猫。过年时,家里买不起年画,他让父亲买些纸笔,自已画上花鸟鱼虫、梅兰竹菊这些小作品。他的画作得到了亲戚朋友的赞许,也许正是这些无师自通和超出想象的赞美,使得画画成为他扎根于内心的执念。
著名气功大师齐飞龙先生收藏国画《春早》
与老大哥李雄先生在纽约
生活的屈从和无奈
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又在乡下,没机会系统地学习画画,更不可能拜名师。对他来说,画画只能作为爱好和内心的喜欢,有一定的天赋而不得其门。稍长,迫于求学和生计,他只能放下画画这个念想。读书、创业,从二十岁到三十岁,他放下画画的十年,都是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