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网:山东省最南部的郯城县是古郯国故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出木旋玩具、鲁南五大调和柳琴戏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年画、挂门笺、中国结等12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孔子师郯子传说、二胡制作技艺、沂蒙剪纸等4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近年来,郯城县人民法院坚持传承、保护、服务并重,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司法保护方式,通过机制创新、司法建议、源头解纷、普法宣传等多项举措全力守护历史传承,用熠熠法徽照亮悠悠文脉。
司法建议开“良方”
郯城县港上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旋玩具”自明代起至今相传15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红花镇的“中国结”不仅是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全镇有大型“中国结”加工企业10余家、生产专业村18个,辐射带动一万七千余户从事“中国结”加工生产,销量占全国份额70%以上,年产值18亿元。然而,随着这些“非遗”产品消费热度升温,一些商家为了“蹭热度”“赚快钱”,开始打起“复制粘贴”的“歪主意”。
“有的是‘二次创作’,有的直接窃取使用,我们的研发团队耗时三个多月设计的一套贺岁版文化题材《圆盘结》,刚一进入市场就被同行模仿、抄袭,很快全网都在铺天盖地销售类似的中国结产品。未经授权就使用我们的创意,反过来还抢了我们的生意,真气人!”红花镇一位中国结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郯城法院调研发现,木旋玩具、中国结、剪纸等“非遗”产品多通过互联网销售,许多新的设计成果刚一上线销售,就被不良商家窃取、模仿、抄袭,从而形成恶意竞争,严重侵犯原创者的利益。由于传承人和从业者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和相关部门跟踪服务、保护缺位,“非遗”产业在生产经营中产品被模仿、设计理念被抄袭等情况时有发生,对“非遗”的传承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郯城法院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商标管理、商贸行业管理等职能的主管部门及“非遗”产业人各有侧重地发出4份司法建议。
司法建议发出后,县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及时予以采纳,并针对司法建议制定了明确举措。一方面对非遗传承人已有的知识产权作品全力做好管理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着手帮助、引导有需要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知识产权登记;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非遗相关知识,营造重视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非遗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
郯城法院又及时邀请县文旅局、民宗局等相关部门召开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座谈会,协商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形成依法保护“非遗”的共识,携手多部门共同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郯城法院的司法建议开出了保护“非遗”的一剂良方,也吹响了依法保护“非遗”的集结号,在辖区营造了“齐心保文脉,合力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源头解纷保“文脉”
为高效化解涉“非遗”产业的各种矛盾纠纷,为“非遗”传承、发展撑起一片明朗、洁净的天空,郯城法院积极构建多元解纷模式,融合社会多方力量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7月,该院联合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非遗”保护调解中心,聘请6名具有“非遗”保护经验的特约调解员,和法官一起将非遗文化与司法调解创新性融合,推进非遗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保护“非遗”传承人权益,助力“非遗”文化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该院在“非遗”产业集中的郯城街道、港上、李庄、庙山、红花、高峰头等乡镇设立“法官驿站”,委派干警定期到驿站值班解纷;选派干警到庙山镇二胡专业村乐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零距离为“非遗”产业提供司法服务;积极推行“法官+巷长”基层解纷模式,充分发挥法官的专业特长和巷长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在“非遗”产业集中的乡镇村街就地联动开展调解工作,缩短矛盾化解半径。“专业调解”与“联合调解”相结合,目前已联合调处涉“非遗”产业纠纷260余起,涉及金额1200余万元。
精准服务护“传承”
文化遗产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该院根据“非遗”分布把辖区划分为7个责任片区,指派法庭庭长担任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责任人,负责该片区的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牵头做好司法联络、前端治理、证据固定、纠纷调处、普法宣传等工作,全力实现对“非遗”常态化、网格化司法保护。开通涉“非遗”纠纷审理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程序,快立、快调、快审、快结,高效化解涉“非遗”产业交易纠纷,将法律保护贯穿整条“非遗”产业链。通过调解纠纷、座谈走访、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为中国结、木旋玩具、二胡、挂门笺、杞柳编织等“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提供靶向式、精准化的司法服务。
“如何依法保护‘非遗’知识产权?”“涉及‘非遗’产品交易合同签订和履行,企业面临哪些常见的法律风险点?”近日,“非遗”保护法律课堂在郯城法院一号审判庭开讲,来自全县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企业负责人、加工业户代表同坐一堂,认真聆听郯城法院法官的法律知识讲座。在课堂交流环节,与会人员不时提出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法官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解答,并就如何解决争议纠纷等给出意见建议,为企业依法依规经营、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开出“法律良方”,精彩授课赢得了大家的纷纷点赞。
为全面优化“非遗”产业法治营商环境,郯城法院组织法官深入走访辖区“非遗”企业、行业协会、加工作坊等,围绕设计、制作、销售三大环节,对合同签订、运输、仓储等环节易引发纠纷的情况进行摸排,建立“一项‘非遗’一名法官”联络对接机制,“一对一”排忧解难,“点对点”精准服务,“面对面”沟通衔接。2023年以来,该院法官共走访“非遗”企业120次,从业加工户300余次,量身定制“非遗”法律明白纸4000余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20余件。
通过“走出去”上门培训、“请进来”旁听庭审,该院瞄准“法”字做文章,围绕“传承发展”下功夫,提高非遗传承人对版权、专利、商标的主动保护意识,为“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们插上了一双“法治翅膀”。
双向奔赴守“根魂”
在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郯城法院组织青年干警到港上镇木旋玩具厂、庙山镇二胡生产基地、红花镇中国结生产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参观学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法宣传,现场向工作人员发放“非遗”保护典型案例、民法典宣传册等资料,进行面对面普法。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就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郯城法院都会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
近年来,郯城法院积极将“非遗”保护与法治宣传融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司法宣传助力“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利用“非遗”载体传播法治精神,二者双向奔赴,演绎出一场“司法”与“非遗”的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