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课堂”立德树人 以文化成矫枉归正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创新社区矫正教育模式
山东新闻网: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致力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等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转化,使其弃恶向善,回归正途。梁山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上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示精神,发挥济宁“孔孟之乡”地缘人文优势,打造“初心课堂”,实施思想教化工程,谱写了以文化成、矫枉归正的法治新篇。创新做法获市司法局认可,在官网、公众号刊发。
一、精心谋划,循序渐进,创新课程架构
出台《梁山县社区矫正“初心课堂”建设实施方案》,精心打造科学的教育体系,形成以县社区矫正管理局为主体,各司法所为依托,县委党校、县民盟、大义社工等36个单位、团体参与的教育联合体。在实践中上好“五堂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教育。
一是注重入矫教育,上好“第一课”。针对新入矫社区矫正对象纪律观念淡泊、犯罪危害认知不足等特点,组织他们深入学习《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纪律规范》,强调社区矫正刑事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邀请监狱民警讲述“墙内”“墙外”区别、计算犯罪成本,剖析触犯法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警醒社区矫正对象不碰红线,严守底线。开展入矫宣誓、入矫谈话,使其明身份、强纪律,从“扣好第一粒扣子”开始社区矫正历程。
二是聚焦法制教育,抓好“必修课”。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分类施教,邀请法院、检察院、律师等专业人士进行普法教育。特别针对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寻衅滋事罪等矫正对象,在学法知罪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参加道路交通义务值勤、打扫敬老院等社区公益活动,增强悔罪赎罪意识。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观法德广场、普法教育基地,增强法制教育实效。开设线上课堂,编辑制作“时事政治+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教育内容,通过线上自学,提高教育的延续性,促使其知法、遵规、立德、修身。
三是强化文化教育,上好“德育课”。坚持政治引领,利用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时间节点,举行升国旗仪式,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爱国教育优秀影片,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在重要的节庆日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庆祝活动,为留守儿童、五保老人献爱心,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心,使其“明是非、知廉耻、守法德、获新生”。
四是突出因人施教,搞好“小班课”。针对遵规意识差情绪波动大的矫正对象,注重对症下药,因人施教。通过谈心谈话,家庭走访,详细了解矫正对象思想情绪波动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掌控情绪,以积极向上的状态主动接受矫正。及时调整矫正方案,实施个别教育。针对未成年人矫正对象逆反心理,通过亲子协作方式,营造家庭亲情促改氛围。针对女性等特殊矫正对象,开展婚姻家庭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提升教育矫正效果。
五是强化解矫教育,用好“毕业课”。为即将解除矫正的人员上好“最后一堂课”,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组织即将期满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回归社会适应性教育,开展解矫前法律教育,增强学法守法理念,引导他们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避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聘请专业讲师讲解帮扶性政策,做好就业指导和推荐,为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
二、完善体系,精准矫正,夯实教育成效
着眼社会稳定大局,将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以“初心课堂”品牌创建引领教育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健全矫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帮教、监管及执法工作机制,形成以司法所为枢纽,明确“司法所工作人员—派驻社区矫正警察—社区矫正志愿者—矫正对象保证人”精准矫正责任体系和服务监管体系。围绕“三个一”进行监管教育,以教育为中心,实现从“矫其行”到“矫其心”,以监管为核心,实现从“能管住”到“管得好”,以帮扶为重心,实现从“能回归”到“塑人生”。
二是加强矫正师资力量。着力加强教育团队建设,举办教育技能培训,参与编写《济宁社区矫正·文化矫正读本》,选拔优秀司法所所长授课,提高监管队伍人文素养,发挥言传身教作用。邀请专家学者加入社区矫正师资库,广泛招揽传统文化、法律道德、心理矫治、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先后以“文沁矫正 法润梁山”、“关爱明天 守望成长”为主题举办讲座40余期,为社区矫正对象传道解惑。
三是打造矫正文化阵地。把“初心课堂”融入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完善“初心课堂”教室、谈心谈话室、公益劳动点等实体阵地。专门购置法律、文学、哲学、历史、励志小说等各类书籍5000余册,打造图书阅览室,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多读书、读好书。建成社区矫正文化墙,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内容,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标本兼治,帮教结合,构建长效机制
“初心课堂”设立以来,累计教育7000余人次,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能够真正从“心”回归社会,推动“初心课堂”取得长远成效。
一是筑牢防线严守法纪。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等知识,接受法治文化和法治思想的熏陶,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法纪意识,消除犯罪心理。坚持法治与道德齐抓,监管与教育并重,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无一人脱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无一起重大事故”的目标。
二是课外实践助力慈善。在课堂以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让社区矫正对象在公益活动中感受正能量,引导他们从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改造自我,树立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决心。社区矫正对象每年参与卫生清扫、文明出行等公益活动1000余人次;在“小树苗成长”活动中,多名矫正对象为儿童之家捐赠图书2000余册;疫情防控期间,5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投身村居社区参与抗疫,自发捐款捐物3万余元;河南突发暴雨时,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加入救援队,冲锋在前转移受灾群众。
三是帮助就业回归社会。就业是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避免重新犯罪的重要保障,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使社区矫正对象卸下心理包袱,积极就业回归正途;建立安置帮教基地,为刑满释放人员、解除社区矫正人员提供过渡性就业安置,防止他们因生活无着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鼓励有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贾彦平、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