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禹城市:电子借贷起纠纷,人民调解来帮忙
时间:2023-04-07 09:17 浏览次数:
山东新闻网:(刘红军 赵杰 赵永国)2019年1月,赵某与孙某同在德州某企业上班,住在一个宿舍,交往甚密。因父亲生病,2019年10月孙某向赵某借款一万元,赵某未考虑过多,通过微信向孙某转账后,未要求孙某打欠条。因疫情原因,孙某从原单位辞职,赵某多次打电话向孙某索要借款,孙某从一开始的推辞到后来拒不认账。赵某无可奈何,2023年1月15日,向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帮助。
伦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申请后,与孙某联系。孙某拒不承认与赵某的借款,让赵某拿出借条他才还款。因过去3年多了,赵某手机早已更换,当时的聊天记录没有保存下来。赵某一听到孙某的要求,当场急了:“我要知道你是这种人,我就不借给你钱了。”
见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争执不下,调解员在安抚双方当事人情绪的同时,迅速调整调解方案,采取“背靠背”方式进行劝导。调解员先让孙某到另一个房间等待,并及时安抚赵某情绪,耐心做好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工作。调解员告诉赵某,聊条记录会丢失,但是转账记录并不会丢失,并帮助赵某寻找相关的证据。在微信-钱包-账单中,根据时间找到了赵某给孙某的转账记录,而孙某一直未换微信号,现在仍在使用。
调解员又找到孙某,给孙某看找到的转账记录,因势利导,对他进行思想疏导:“你俩本是好友,不应当为区区一点借款而伤了彼此的感情,而且现在证据也有了,赵某如果去法院起诉,也会胜诉的,那时候咱就得不偿失了”。之后,调解员耐心向孙某讲解《民法典》及最高院民事证据最新规则,告诉他不能仅仅从个人利益思考问题,要尊重客观事实。孙某看到转账记录,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否认自己的借款事实,再加上调解员的耐心疏导,终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孙某表示自己父亲病重多年,确实现在拿不出来。
趁热打铁,调解员组织双方面对面进行沟通。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释法说理、耐心劝导,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孙某每月月底前偿还赵某1000元,于2023年12月31日前还清赵某的借款。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最终矛盾纠纷得以圆满解决。调解员2023年2月2日回访,孙某已偿还1000元。
这是一起典型的电子民间借贷纠纷,本案中充分利用微信支付转账电子凭证作为主要依据认定案件事实,从而维护了赵某的权益。调解员充分利用好微信转账记录,理清双方当事人的借贷关系,对化解此类纠纷案件提供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